最近不少朋友在问:"八宝盆这个口子到底是哪个平台的?它靠谱吗?"说实话,刚听到这个名字时我也懵了一下,毕竟网贷市场三天两头出新平台。不过经过一周的深度调研,我发现八宝盆其实是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,今天就带大家揭开它的真面目。
先说个有意思的发现。最开始我以为"八宝盆"是独立APP,结果登录官网才发现,它居然藏在某知名金融平台的二级页面里。这种操作在业内挺常见的,就像超市会把应季商品摆在显眼位置一样,大平台经常用子系列来测试市场反应。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,遇到不熟悉的借贷产品,一定要先查清楚运营主体。
通过天眼查检索发现,八宝盆的注册公司股权穿透后,最终指向的是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某上市集团。这说明三点关键信息:
不过也有用户反馈,申请时总被推荐其他关联产品。这点我倒不意外,毕竟系列产品的核心逻辑就是交叉营销。就像你去麦当劳点套餐,服务员总会问"要不要加个派"。
为了验证传闻,我特意走了一遍申请流程(当然没点提交)。填完基本信息后,系统给出的预审额度在5000-50000区间,这个跨度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。后来咨询客服才知道,系统会根据大数据动态调整,包括但不限于:
但这里有个坑需要注意!有网友吐槽说,明明显示有额度,提交后却秒拒。这种情况多半是触发了多头借贷预警,现在各大平台的风控系统都接入了征信共享数据库。
整理了各大投诉平台的200+条数据,发现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:
不过相比某些714高炮平台,八宝盆的年化利率确实控制在24%以内。有位杭州的用户算过细账,借3万12期总利息是4320元,这个水平在业内算中等偏下。
为什么大公司要搞这么多马甲产品?跟银行开信用卡中心一个道理:
不过这种操作也带来新问题。有用户反映,在不同子平台重复申请导致征信查询过多,这点要特别注意!
最后给个实用建议:网贷产品就像泡面,应急可以但不能当饭吃。与其纠结某个口子属于哪个系列,不如先理清自己的资金需求。毕竟再好的借贷产品,用多了也会变成财务枷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