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粉丝私信问我:"听说疫情期间逾期都不上征信了?"这个传言从2020年起就在朋友圈疯传,很多借款人信以为真导致征信受损。本文深度剖析疫情期间征信政策演变,结合央行最新文件,拆解银行特殊政策适用范围,并附上3个保护征信的实操方法。看完你就明白,哪些情况能享受宽限政策,哪些操作会永久影响信用记录。
2020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,央行确实发布过《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》,其中提到:"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、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,金融机构可灵活调整住房按揭、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,合理延后还款期限。"
但很多自媒体在传播时,把"可灵活调整"直接简化成"疫情期间不上征信",导致出现三种典型误解:
通过调取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发现,2020年2-6月期间征信异议处理量激增300%。主要原因就是借款人未按规定申请延期,误以为自动享受政策导致逾期记录。其实各银行执行标准存在差异:
银行 | 适用对象 | 申请方式 | 证明材料 |
---|---|---|---|
工商银行 | 四类特定群体 | APP在线申请 | 医疗/隔离/工作证明 |
建设银行 | 湖北地区客户 | 电话登记 | 身份证地址验证 |
招商银行 | 确诊/隔离患者 | 线下网点办理 | 诊断书/隔离通知 |
需要特别注意的三个关键点:
对于已经产生逾期记录的情况,可以尝试通过两种正规渠道修复:
最近遇到个典型案例:王先生因封控隔离错过还款,及时补交隔离证明后,银行协助撤销了逾期记录。这充分说明主动沟通的重要性,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拖延处理。
后疫情时代,信用管理出现三个新趋势:
建议借款人养成三个好习惯:每月查看央行征信报告、设置还款提前提醒、建立应急备用金。毕竟信用记录就像体检报告,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。
说到底,疫情期间的征信政策是救急不救穷,关键还是要量入为出理性借贷。遇到特殊情况时,记住及时沟通、保留凭证、主动申请这十二字诀,就能最大限度保护信用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