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好多粉丝私信,说催收电话打到自己父母手机上了,这事儿可真让人头疼!明明是自己借的款,怎么就连累到家里人了呢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里头的门道,从法律红线到沟通技巧,手把手教你怎么应对这种糟心情况。别急着慌,先来搞清楚这背后的猫腻,说不定还能反将一军呢!
哎,这事儿可真让人头疼!上周老王就遇到这破事——他媳妇突然收到条短信,说他网贷逾期要联系紧急联系人。老王当时就懵了:"我明明填的是同事电话啊!" 其实这种信息泄露主要有三个坑:
还记得申请贷款时密密麻麻的用户协议吗?超过80%的网贷合同都藏着这样的条款:"借款人授权平台获取通讯录信息"。更绝的是,有些平台会要求开启GPS定位,连你常去的地方都能分析出来!
去年某知名平台的内部文件曝光,要求催收员每天必须完成30个有效联系。为了达标,有些催收员会故意拨打借款人所有亲属电话,美其名曰"信息核实"。
这时候,你可能会想:"完了完了,全家都要知道了!" 先别慌,按这三步走:
记得要完整记录通话时间、对方工号、谈话内容。去年杭州的案例就是靠20分钟通话录音胜诉的,法院判定平台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。
"您好,我是借款人xxx,工号9527的催收员在今日10:25分联系了我的父亲(号码138xxxx5678),这已经违反了《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》第68条规定。请在2小时内停止该行为,否则我将向银保监会提交投诉材料。"
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提前筑好防火墙。试试这几个妙招:
华为手机的"隐私空间"、小米的"空白通行证",这些功能都能伪造虚拟通讯录。设置好后,贷款APP读取到的都是虚拟联系人。
2021年11月实施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催收机构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透露借款人信息。记住这个投诉公式:违法事实+具体条款+赔偿要求。
要是遇到死缠烂打的催收怎么办?去年有个粉丝的做法堪称教科书:
遇到威胁恐吓时,记住这个万能回复:"您刚才的发言已被录音,根据《刑法》第293条,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。请问您是否要继续本次通话?"
要是家人已经收到信息,试试这三步挽救措施:
最后提醒大家,今年3月15日新版征信条例实施后,逾期记录显示方式更人性化。与其躲催收,不如早点和平台协商个性化分期,很多银行现在都有60期免息分期政策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