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老铁私信问我:"申请1万贷款实际到账8000,这算不算被坑?"说实话,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透这个事,从砍头息套路到法律红线,从平台筛选到维权技巧,手把手教你避开这些贷款陷阱。看完这篇,你再去借钱心里就有底了!
我特意跟做风控的朋友聊过这事,到账金额比合同金额少,通常逃不过下面这几种情况:
上周还有个粉丝跟我说,他在某平台借1万,合同里写着"综合资金成本",结果到账7900,年化利率实际达到48%。这种情况已经踩到法律红线了,后面我会详细说怎么维权。
先说结论:年利率超过36%的贷款不受法律保护。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重点记住这三点:
举个例子,假如你签了1万的借款合同,但实际到手8000,那法律上只承认8000是本金。要是平台还按1万收利息,直接打银保监会投诉,一告一个准。
我采访了3位有过类似经历的借款人,发现这些平台的套路如出一辙:
有个做餐饮的小老板跟我诉苦,他疫情时借了5万周转,实际到账4万。现在每个月要还4600,算下来年化利率高达72%,铺子赚的钱全填窟窿了。
经过这些案例分析,我整理出闭眼都能操作的避坑指南:
这里教大家个绝招:在放款前要求提供还款计划表。正规平台都会主动提供,要是支支吾吾不给的,八成有问题。
如果你已经遇到到账缩水的情况,别慌!按这个流程操作:
上个月刚帮粉丝追回个案例:某平台收取砍头息被投诉后,不仅退了多收的费用,还补偿了2000元精神损失费。
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,2023年清理了213家违规放贷平台,主要问题就是砍头息和虚假宣传。现在国家正在推贷款明示年化利率政策,要求所有平台必须用统一口径展示真实利率。
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最近又出现新套路:用购物卡代替现金发放贷款。比如借1万给8000现金+2000超市卡,这种变相砍头息更要警惕。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但凡要提前收费的贷款,99%都是坑。咱们老百姓借钱不容易,千万别被"快速放款""低息贷款"这些广告词蒙了眼。下次看到到账金额不对,记住今天说的这些方法,该投诉投诉,该举报举报。
最后给大家提个醒:现在四大行的信用贷其实很好申请,年利率基本在4%以下,比这些网贷平台靠谱多了。有资金需求的话,先去银行问问,别急着点手机上的贷款广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