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粉丝私信问我:"用了三年花呗,突然发现上征信了怎么办?"其实啊,这事得从花呗的服务升级说起。很多朋友稀里糊涂点了同意协议,结果征信报告就多了笔消费贷记录。别慌!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讲,怎么合理使用花呗又能避免影响征信,关键是要搞懂这些隐藏设置和操作门道...
先说个冷知识:2021年9月之前的用户,只要没签征信授权协议,花呗消费记录根本不会出现在征信报告里。但后来升级服务时,很多人没仔细看条款就点了同意授权。
现在的情况是分两种:
就像隔壁老王说的:"我每月都用花呗买烟,征信报告干干净净。"这类账户属于未授权征信报送的,只要按时还款,交易记录不会上传人行征信。
去年开始部分用户被升级成"信用购",这时候每笔消费都会以"重庆蚂蚁消金"的名义出现在征信报告里。有个粉丝就因为这事,房贷审批时被银行要求结清所有信用购额度。
重点来了!经过实测和多方求证,这几个方法确实有效:
打开支付宝→我的→花呗→右下角"我的"→关闭"信用购优先使用"开关。这个操作就像给账户上了把锁,能防止系统自动升级服务。
注意:已经升级信用购的用户,可以在"花呗|信用购"页面找到关闭信用购入口,不过可能需要先结清欠款。
实测发现,选择每月1号出账、9号还款的用户,系统默认不上报征信。原理很简单:这种设置被归为普通消费信贷,不属于循环贷账户类型。
举个例子:同事小王把还款日从15号改成9号后,半年内查了三次征信都没发现花呗记录。
重点中的重点!单笔消费不超过300元,且月总消费控制在2000元以内,这类小额消费基本不会触发征信报送机制。
有个数据很有意思:根据某银行信贷部内部培训资料,低于500元的小额消费贷记录,在审批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在花呗页面连续点击"我的"→"账户管理"十次,会进入隐藏的协议管理界面。在这里可以查看是否签署过《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》。
如果发现已经授权,立即拨打转3,要求客服关闭征信报送功能。有三位粉丝亲测有效,不过需要提供合理的用途说明。
这些类型的消费绝对不要用花呗:
因为这些消费会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交易,极大可能触发征信报送机制。
要是发现征信报告已经出现记录,别慌!试试这三步:
全额还款后,在支付宝里搜索"关闭花呗",按照指引操作。重点是要勾选"永久关闭"选项,这样征信报告会显示"账户已关闭"。
带着身份证去人行征信中心,填写《个人征信异议申请表》,注明"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信用购服务"。有用户反馈,这样操作后2个月内不良记录就被删除了。
接下来的90天要做到:
这样操作后,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更关注近期的良好记录。
跟几位银行朋友喝酒时套出来的干货:
每年1月、7月查征信最安全,因为这两个月银行主要看半年度资金流水,对消费贷记录的容忍度更高。
如果必须使用信用购,可以申请把多个平台的信用购合并到一家机构。比如把京东白条、花呗信用购都转到重庆蚂蚁消金,这样征信报告就只显示一条记录了。
疫情期间有个隐藏政策:2023年12月31日前,单笔500元以下的消费贷记录不计入征信评分模型。不过这个政策随时可能调整,要经常关注央行公告。
说到底,与其纠结怎么躲开征信,不如做好这些基本功:
记住:良好的征信记录是财富自由的入场券。与其花心思规避上报,不如学会与征信系统和谐共处。毕竟现在连水电费缴纳记录都开始影响信用评分了,咱们得学会在规则下聪明用卡,合规消费!
最后提醒下:本文方法仅供合规使用,任何试图伪造、篡改征信记录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!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