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主要聊聊展期贷款的五级分类体系。咱们会从基本概念入手,拆解正常类、关注类、次级类、可疑类和损失类的具体划分标准,重点分析不同分类下风险信号识别技巧和处置要点。中间穿插几个实际业务场景中的典型案例,帮大家理解如何通过分类管理降低坏账率。最后还会说点实操中的注意事项,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监管红线。
展期说白了就是借新还旧的操作,银行给暂时周转困难的客户延长还款周期。但这里要注意的是——展期次数和期限可不是随便定的,比如消费贷展期不能超过原期限,经营贷最多展三次。如果遇到客户反复要求展期,这就得警惕了,可能企业现金流已经出大问题。
这个分类体系其实就是风险预警系统,咱们按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来说:
去年碰到个案例,某支行把明明该归为次级类的贷款硬是放在关注类,就因为客户经理和老板是老乡。结果季度审计时发现抵押的厂房早就被重复质押了三次,你说这风险得多大?所以分类时千万不能感情用事,所有判断都要有书面证据支撑,比如银行流水、纳税记录这些硬指标。
分类不是一锤子买卖,得按月跟踪。举个实际例子:做建材生意的王总,去年因为环保整治停工两个月,当时归到关注类。复工后我们要求他每周提供出货单,三个月内回款正常就调回正常类。这种动态管理既给企业缓冲期,又能控制风险敞口。记住调整记录要留痕,系统里每一步操作都要有备注说明。
上个月银保监抽查发现,有机构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还放在关注类,这明显踩了红线。现在监管要求逾期90天必须至少归为次级类,270天以上进损失类。还有抵押物估值这块,别老用三年前的评估报告,特别是厂房设备这些折旧快的资产,每半年得重新评估一次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五级分类看着是技术活,其实考验的是风控人员的职业敏感度。遇到客户突然更换会计事务所,或者主要股东频繁减持,这些细节往往比报表数据更能说明问题。做好分类管理,本质上就是守住银行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。